老蚌埠七户半的由来
一百多年前,蚌埠市根本没有市面,只是地处淮河南岸大小约十来个自然村落。地荒人稀,广种薄收,老百姓大都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。这一地区是凤阳府县辖内西北边陲的一片荒原,西与怀远县搭界,北隔淮河与灵璧县相邻。凤阳县衙并不因为此处地薄贫穷而放弃田赋税收。据先辈传说,县官指定这一地区由长淮古镇管辖,接着便派来长淮卫一名地保带人前来勘察田亩情况,并邀集各村的族长商讨征缴办法。根据实地勘察结果,这地区共计有五个大村庄和五个小村庄,按从西向东排列,大庄子是:
1、 席家沟(今位于胜利路西大桥东侧,向南至涂山路大桥);
2、 朱家岗(今位于朝阳路中段、四中学校对面);
3、 蒋家岗(今位于胜利路中段太平街西侧);
4、 高郢(今位于国富街及余庆里一带);
5、 王郢(今位于国强路附近)。
小庄子是:
1、 回民李家(今位于二马路西段路北青年街北头路西一带);
2、 陆家(今位于淮河路安德商厦前后);
3、 陈家(今位于华盛街华盛巷一带);
4、 叶台子(今位于龙子湖区东风五街小学北边一带);
5、 施家洼(今位于解放二路南段)。
按粗略统计,大庄子的人口、土地,约为小庄子的两倍。最后商讨的结果是:这一地区每年共计向县衙缴纳田赋粮若干斤或折银两若干。然后按大庄子为一整户,小庄子为半户共计七户半分别承担缴纳每庄(即每户)应缴粮或银若干,由族长依照各家占地多少收取粮、银汇总后向上缴纳。这一按七户半缴纳田赋的办法,一直延续到清末、蚌埠成市以后。把蚌埠世居说成是七户半,在老户人家流传很久。那时,凡是举办地方公益事业,如兴办学堂、建造庙宇、开辟娱乐场所等等,也都按七户半的比例负担的。解放前华大中学的校产,就是按七户半捐献的。
选自《蚌埠掌故》作者:蒋伟然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